第一次正式跑步,大概是在高二~高三的时候,那个时候是为了减肥,放学后总会约上小伙伴在跑道上溜几圈,当时硬生生将体重从168斤跑到120+(当然也有周末打篮球的功劳),这段时间我还不太理解跑步,只是因为听说他能减肥,并且是经济投资最少的运动。

高考放榜失利之后,持续低落了一段时间,后面接触到了一部可以说影响我很久的电影<<阿甘正传>>,我重新踏上奔跑的道路,这一次是去感受跑步,真正的认识跑步,并且喜欢上跑步。

有人说阿甘跑步是在逃避现实,可能这个观点是对的,但是在我的角度来看,他是在跑步中消化现实生活中那些难以理解的事物,并且重新找回状态,继续迈出下一步......于是我就一有时间就跑,但是每次跑量不是很大,从学院跑道上的3km递增到5km的匀速跑,再到即将申请提前结束学业去工作的时候,周末的晚上环绕海边跑,这时候已经能跑到10+km了......

直到现在,我还在依靠跑步来不断地调整状态,调整自己的心理以及精神状态,因为我一直相信着,只要不断地迈出下一步,就行了......好了,不吹水了,说到跑步,这里有几个一直保持下来的习惯感觉可以分享一下:

如果是晨跑模式,起床后喝一杯温水,做好准备运动后,就可以开始了,我都建议在五点起床,洗漱热身什么的,五点半就可以出发就近的跑道了。热身是每项运动必须的,不仅可以保护身体不受突然的强烈运动而损坏,还能让你更好的进入状态,不会感觉到运动很难。

在跑步的途中,跑步姿势和呼吸节奏会严重影响到你的效率,首先跑步的时候腰板挺直,尽量保持上身一条线,然后手臂肩膀在跟随步伐摆动的时候放轻松,就像走路时候的左右臂摆动一样。抬腿也要适度,就是你的步伐要选择最适当的,我在刚开始的时候总会迈的很大,结果很容易受伤(腾空时间长、重心起伏大、落地力量重),而且在街道上奔跑步伐习惯性增大很容易遇到突发事件(躲避路上的行人等)控制不住。同样的,脚的落地姿势也要正确,有一段时间我在跑步的时候会注意自己的落地方式,是全脚掌落地,按照网上的说法这样是没有缓冲能力的,而且还是外八落地,更容易造成伤害,他们建议正确的方式是:应用脚后跟和脚中部落地,然后快速向前滚动脚掌,然后前脚掌蹬地离开地面,落地控制不要发出很大声,要轻缓的感觉。我后面跟着建议纠正过来了,感觉还挺不错的。

在结束跑步的时候,记住一定要做拉伸,除非你的小腿想和我一样粗壮(本来腿就不长,现在加上牛仔裤也好多年不能穿了),拉伸其实还能缓解肌肉酸痛。在最后还能补充水分,这也是必须的。

我尝试过在清晨,傍晚,晚上跑过一段时间,其实没有什么标准说哪个时间段是最好的,自己觉得舒服就行了,不过进食的话两个钟后是最佳的,选择一条人比较少的、路面平整的、空气流畅的跑道就行了。就是晚上超过十一点,尽量还是别跑了,这时候让身体机能减少劳动损耗才是王道。我最近是清晨跑步,不管几点睡,我都是五点起床(有时候三点还没睡,我直接就通宵了,五点后跑完吃完饭再睡,这个通宵最好不要学我,学我也估计学不来,这是我辞职后的生活,也极易猝死,我是迫不得已的这段时间哈哈哈),然后天还是灰蒙蒙的,一边跑,一边看着天逐渐发光的感觉,就很舒服......配上音乐,简直是无敌了(跑步途中听音乐的话,可以按照你今天想要的节奏去搜索歌单,节奏可以影响你的步伐)

跑量这种东西,看个人的条件吧,在跑步途中舒服你就跑多一点,不舒服就跑少一点,我都是自己定制一个标准,3km是测试我的状态,如果舒适就继续跑,不舒适就结束,因为我最近的跑步路线有上坡,再加上秋天的早上有风了,逆风奔跑实为难受,大概4km就没了。

跑步就三个阶段:跑前热身,跑中轻缓,跑后拉伸,做好这三个阶段,其实跑步也不是什么难以坚持的事情,而且还能带给你出乎意料地体验。

2021.9 update:

如今是选择坚持了夜跑,没啥安排一般每周至少跑四天,几次霸榜了keep软件中附近路线的路线主任,而且也在打破学生时期最好的成绩记录,不断的以之前的自己为目标去突破,哪怕只有一点小小的进步,都能让自己学会满足,这也是我从跑步中得来的~怎么说呢,今年才算是正式入门了慢跑这一运动吧,体验下来极其舒适,反倒是不跑的话浑身没劲,如今锻炼之余就是以参加一回马拉松为目标......